•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解決就業問題應擺在家庭精準扶貧核心位置 緩解就業壓力
      發布時間:2019-12-04 10:47:09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大學生群體研究 解決就業問題應擺在家庭精準扶貧核心位置在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大學生群體研究 解決就業問題應擺在家庭精準扶貧核心位置

      在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鄧希泉帶來了所在課題組的最新科研成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大學生就業發展狀況的主要發現》。

      回憶起調研過程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大學生(以下簡稱“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鄧希泉為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分享了一個發現:在與他們進行個體的深入訪談時,只要講到自身經歷的困難坎坷,他們“無一例外,沒有哪一個不哭的”。“這種含著淚,但又笑著跟我們交流成長歷程的情況,是在其他青年群體中很少遇到的。”鄧希泉說。

      從2018年9月開始,鄧希泉所在課題組開始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群體展開深入調查。

      研究團隊走訪了全國10個省份、20個國家級貧困縣,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在校大學生,收集了3993份有效問卷,并對在校大學生、高校畢業生、學校就業指導教師、團干部、就業創業工作人員等500人次進行了座談或訪談。

      那么,此次調研都有哪些發現?貧困大學生群體都具有哪些特征呢?

      在社會能力方面,研究發現,該群體有近八成參加過學校社團。其中,近一半是作為一般成員參與學生社團,作為骨干成員的有超過兩成,在學生社團做副職的有近一成,在學生社團做正職的僅近3%。

      在調研中,鄧希泉從高校老師給予的反饋也印證了這一點。這個群體整體做事認真、踏實,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但在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中擔任組織協調、統籌安排職位的占比不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這一群體中有近八成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但與其他大學生群體相比,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就近服務身邊人,這一比例占到三成半左右。

      鄧希泉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做志愿服務活動時,會更多考慮志愿服務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他們愿意參加志愿活動,但會考慮志愿服務花銷與對兼職打工時間的影響”。

      “他們中有超過八成的學生有兼職打工的經歷,其中打兩份工以上的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兼職打工的收入成為支持他們學業生活的重要來源。”鄧希泉補充說。

      在就業方面,他們的就業意向地點選擇比較多元,有近四成的人選擇在省會城市(除北上廣),近兩成選擇北上廣深,超一成選擇普通城市,近一成選擇回到縣城。

      同時,該群體選擇體制內就業的現象比較明顯,有超過七成的人首選體制內就業。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薪資的期望比較理性。

      鄧希泉說,該群體有近六成半認為就業壓力大。在壓力來源方面,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是“難以獲得家庭的支持和幫助”“自身人際交往能力不足”,近一半的人認為壓力來源于“父母對自己較高的職業期望”。

      在創業方面,貧困大學生在高校期間或畢業后創業的“基本上沒有”。鄧希泉分析,由于家庭經濟條件限制,他們很難承擔創業的前期投資以及創業伴隨的巨大風險尤其是創業失敗的代價,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這一結論也在家庭貧困方面的調查中得到驗證,調研發現:“在貧困大學生群體中,有超過八成的家庭收不抵支。”

      對于貧困大學生群體,鄧希泉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除了家庭環境特殊,他們還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總體來說,他們對政府、社會擁有強烈的感恩心態。”

      在調研中,研究人員發現,絕大部分人確實感受到來自政府、社會帶給他們的溫暖,尤其是精準扶貧為他們帶來的一些比較直接、全面、見效快的影響。

      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所在家庭的精準扶貧效果,需要把解決這一群體的就業問題擺在家庭精準扶貧的核心位置。從具體措施看,要通過加深校地聯動優化該群體的就業支持網絡,要把該群體父母的就業期望理性化作為扶智的重要內容以緩解該群體的就業壓力,要拓展該群體具有的吃苦耐勞、踏實認真的突出品質轉化為就業優勢的路徑和載體等,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獲得更大的就業發展空間和機會。

      樂活HOT

      娛樂LOVE